【国际科技论谈】
◎胡定坤 于紫月
日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发布文件,宣称自2025年4月4日起,禁止位于中国、俄罗斯、伊朗等受关注国家的机构访问NIH受控访问数据库。据悉,人类基因型和表型数据库(dbGaP)、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基因组数据共享中心、SEER癌症监测数据库等相关研究的重要数据库均在封锁之列。
NIH此举的依据是2024年美国司法部出台的规则,将超过一定规模美国人的基因组学、个人健康等数据纳入“敏感个人数据”,防止受关注国家获取和使用这些数据,从而损害美国国家安全。可以说,在美国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愈发严重、对华科技遏制日益加剧的大背景下,限制生物医药领域关键数据库的使用并不意外。早在2022年,美国著名保守派智库传统基金会就已发文建议“研究进一步的限制措施”,防止中国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美国基因组和医疗数据。
毋庸讳言,短期内,NIH封锁数据库会给我国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带来一些影响。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类似数据库的数据质量和国际影响力距离NIH数据库仍有一定差距,加之国际学术期刊对基于美西方数据库研究论文的“钟爱”,导致我国部分研究人员较为依赖“国际主流”数据库。NIH的禁令将给他们的科研工作带来挑战:一是未来难以获得更新的数据;二是正在进行或计划进行的、基于被封锁数据库的研究,也许很难在国际上公开发表,因为期刊公司可能担忧触犯美国法规、招致“长臂管辖”。
但是,短期的压力后面则隐藏着长期的机遇。现在没有人会怀疑建设或应用我国数据库的紧迫性,NIH的封锁必然会使我们的相关工作大大提速。我国有巨大的人口基数,多样化的民族和地域差异,全球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机构,极其卓越的基因测序、超级计算、云存储、人工智能等基础设施,庞大且高质量的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研究队伍。无论是从基因资源的丰富性、采集的便利性,还是测序和科研能力上看,我们都有能力建立起全球领先的生物基因数据库。NIH的封锁,绝对卡不住中国科研的“脖子”。
在人工智能时代,数据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与稀土、石油等传统资源类似,也已经成为国际力量角逐的重要领域。NIH对华封锁数据库提醒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数据战”的可能性。对于各个科研领域的国际主流数据库,我们要进行跟踪、研究甚至备份;但更重要的是,要尽快在重要领域建立自己管理、来源可控的高质量数据库,这才是防止对方突然断供的根本途径。
当我们实现了数据上的自立自强,再也没有谁还会提出对中国封锁数据库,因为这不是在遏制中国,而是要将自己与全球最具规模、最有价值的数据资源脱钩。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