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大会上,北京理工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创新群体负责人忻向军教授围绕下一代PON(无源光网络)技术的演进方向发表主题演讲,提出下一代PON成功演进的关键要素及产业倡议。忻向军指出,随着中国工信部启动万兆光网试点,满足智能时代的各种应用和数据爆发式增长。全球光接入网已迈入50G PON的万兆时代,而下一代200G PON的技术路线与产业协同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核心议题。
下一代PON技术路线:IMDD与相干方案并行探索
回顾PON代际发展规律,忻向军指出,每8~10年一代、带宽增长4~5倍是行业共识。从GPON到10G PON,再到当前启动规模部署的50G PON,经过努力,中国已实现从跟随到全球引领。当前ITU-T VHSP标准正在热烈讨论下一代PON,200G PON正成为热点。
忻向军表示,当前学术界对200G PON的研究聚焦于两条技术路线:传统的IMDD(强度调制直接检测)和相干PON技术探索。两者均具备可行性,但最终选择需以“匹配未来业务需求、构建有竞争力网络”为目标。他强调,技术演进需要服务于网络品质升级,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和快速发展,给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网络需要满足智能化、大带宽、高可靠、低时延等需求。
结合过往几十年接入网产业发展演进的经验和教训,忻老师认为,下一代PON技术200G PON的平滑演进,需要从四个关键维度思考和探索:标准引领、策略清晰、产业成熟与成本最优。
标准与策略:50G PON的共存经验启示
忻向军以50G PON的标准化进程为例,阐明“技术稳定的标准是代际演进的基石”。初期,50G PON定义的1270/1310nm波段因只能与GPON或10G PON两模共存而未获产业支持,最终通过业界协作调整为1286nm波段,实现GPON三模共存。这一调整不仅符合多数运营商诉求,还降低了部署成本,“即使少数仅需两模共存的运营商,也因产业收敛而受益”。
针对EPON阵营的演进,忻向军提到,早期EPON因采用FP激光器占满O波段(1260~1360nm),无论是IEEE的25G EPON的标准规定EPON终端退网,还是当今主流归一的ITU-T 50G PON标准,通过定义收窄的EPON波长(ITU-T G.9804.1规定的1290~1310nm)实现与50G PON共存,都非常清晰地界定平滑演进策略。“中国电信的企业标准更是提前5年布局,通过GPON/EPON自适应终端,收窄EPON终端波长,为平滑演进预先铺设道路。”他总结道,“波长选择与存量网络的关系处理,是策略清晰化的核心。”
产业协同与成本最优:最小化分歧,最大化规模效应
忻向军呼吁学术界与产业界加速合作,推动200G PON技术研究与国际标准制定。“光接入系统涉及芯片、模块、设备全链条,产业合力是关键。” 他以50G PON从标准制定到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为例,指出其正是7年前中国运营商的战略性决断,牵引将GPON/EPON两套体系演进归一到ITU-T 50G PON,成功弥合了GPON与EPON的技术分歧,通过产业归一及规模效应,形成产业合力,降低整体投入。
而谈到成本维度,忻老师建议,面向下一代200G PON的技术演进,如果仍基于传统的架构,终端的成本势必会增长很多,学术界提出了很多创新架构,但系统架构的创新如何立足成熟的产业链条,是学术领域优先考虑的方向。
倡议:共筑下一代PON繁荣生态
演讲最后,忻向军提出四点倡议:
1. 加快技术研究:深化200G PON系统架构创新,满足智能化高品质网络需求
2. 引领国际标准:推动国际标准组织形成统一规范
3. 明晰演进策略:提前规划波长与共存方案,减少历史包袱
4. 共建产业生态:联合运营商、设备商与芯片厂商,形成产业共识,实现规模效应
“过去二十年的经验证明,标准稳定、策略清晰、产业协同、成本最优是光接入网繁荣的四大支柱。”忻向军强调,“中国在50G PON时代已占据先机,下一代PON的竞争更需产学研用一体推进,巩固全球引领地位。”
随着万兆光网高速发展,中国正从“光接入大国”迈向“产业方向的领导者”,网络所提供的不仅是连接,也是整个智能时代的数字化底座。忻向军的发言既是对产业发展的回顾,亦是对未来路径的明确指引。在下一代PON技术演进200G PON赛道上,技术方向和路线的正确选择不仅是学术研究命题,更是光接入产业演进如何满足智能时代需求的战略诉求。如何平衡创新与兼容、性能与成本,将成为行业持续关注的焦点。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