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新闻5月23日讯(记者 王涵艺)5月22日,运动零售巨头滔搏(06110.HK)发布2024/25财年(截至2025年2月28日)全年业绩,营收270.1亿元,同比下滑6.8%;净利润12.8亿元,同比大幅缩水41.89%,创下近五年新低。
从主力品牌看,滔搏与耐克、阿迪达斯的深度捆绑正演变为“双刃剑”。据最新财报披露,2024/25财年两大品牌合计贡献收入占比仍超8成,是左右财报表现的核心变量。
这种深度绑定在品牌战略调整期尤为危险——阿迪达斯近年来持续推进渠道扁平化,降低对单一经销商的资源倾斜;而耐克在大中华区高达17%的季度销售跌幅(截至2025年2月),直接传导至滔搏业绩基本面。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行业性挤压迫使滔搏加速构建“去中心化”品牌矩阵,其近期接连签约Norrøna、soar等垂类品牌的举措,或为摆脱“耐克依赖症”的战略对冲。
业绩探底:耐克阿迪“双刃剑”效应加剧
对于业绩波动的原因,滔搏方面表示,是受消费需求疲软及线下客流持续下滑影响。
截至财年末,滔搏实体门店数量约5000家,小程序店铺数约2300家,店铺直播账号突破500个,显示从线下往线上走的趋势。但作为中国运动零售市场的拓荒者,滔搏与耐克、阿迪达斯的战略同盟,曾书写过无数商业传奇。
自2004年成为耐克在华最大零售伙伴,2012年升级为阿迪达斯全球头号经销商,滔搏凭借对本土市场的精准把控,在黄金二十年中构建起近8400家门店的零售网络,覆盖超300个城市。
其独创的“全域运营”模式,不仅助力耐克大中华区在2018年突破50亿美元营收,更推动亚瑟士、鬼冢虎等品牌实现中国市场从零到亿的跨越——巅峰时期,耐克、阿迪达斯合计贡献滔搏逾90%营收,堪称运动品牌渠道化的经典范式。
然而渠道红利的消退比预期更快到来。2022财年,滔搏营收同比下滑15.07%至270.7亿元,创下连续两年负增长纪录。这既折射出耐克、阿迪达斯增长曲线趋平,更暴露出代理模式的系统性风险:当品牌方加速直营化(DTC)与数字化变革,昔日“渠道即壁垒”的商业逻辑正被颠覆。
自救路径:押注垂类赛道,重塑品牌矩阵
面对此消彼长的格局,滔搏的转型呈现双重路径:一方面,进行渠道价值重塑。将线下门店升级为“体验中心+社群枢纽”,通过微信小程序沉淀会员,私域社群数量突破10万个。
同时,直营线上业务收入同比双位数增长,直营线上占整体直营销售额的比例达30%-40%中段。滔搏抖音平台销售表现跻身抖音平台运动户外榜第一,滔搏私域小程序位列腾讯微信热门小程序运动户外类排行榜首位。
另一方面,在维持核心品牌合作基础上,加速引入Norrøna、SOAR等20余个垂类品牌,形成“大众流量入口+高端利润引擎”的新组合。
尤其今年以来,滔搏加速将资源向细分领域倾斜。
2025年5月,公司接连宣布与北欧高端户外品牌Norrøna、英国专业跑步品牌soar达成独家运营合作,此前已引入加拿大越野跑品牌norda™。
这些品牌均定位高端垂类市场,如Norrøna主打“性能+环保+美学”,soar以“科技感+时尚设计”吸引精英跑者,单件产品售价多在千元以上。
滔搏国际副总裁丁超曾对此表示,滔搏的合作标准并非仅看品牌声量,而在于两个核心判断:一是垂类需求是否已成气候;二是品牌能否成为该赛道的“顶点存在”。
换言之,这些品牌不是为了填补SKU而来,而是为了承接一个更成熟、更高要求的市场需求。
这一判断,也与滔搏去年发布的《中国泛年轻人群运动消费白皮书》相互印证:报告显示,跑步是49.2%的年轻人首选的运动方式,其背后是对健康、自律与简洁生活方式的认同;在购买决策中,性能、品牌、品质和设计远高于价格敏感度。
尽管垂类布局为滔搏打开新想象空间,但短期难改业绩结构。以Norrøna为例,其曾短暂试水中国市场未果,此次重返需面对本土户外品牌竞争及消费者认知培育难题。而小众品牌规模有限,2024/25财年非耐克阿迪品牌收入仅35.05亿元,占比13%,贡献度仍显微弱。
上海良栖品牌管理创始人程伟雄指出,滔搏的多元品牌战略方向正确,但作为代理商难以掌控产品研发与定价权,且需应对品牌直营化趋势的长期挤压。未来业绩回暖的关键,在于能否通过精细化运营将垂类品牌的“小众故事”转化为规模化收益。
滔搏的财报揭示了传统运动零售代理商在品牌依赖与渠道变革下的生存焦虑。转向垂类赛道虽为破局之策,但如何平衡短期业绩压力与长期生态构建,仍需时间验证。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