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积分制”:让更多企业“好苗子”脱颖而出

内容摘要◎本报记者 刘 垠    从国家高新区扩展至全国范围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试行,十个月后,“创新积分制”再度传来好消息。    近日,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本报记者 刘 垠

    从国家高新区扩展至全国范围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试行,十个月后,“创新积分制”再度传来好消息。

    近日,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以下简称《政策举措》),明确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创新积分制”,优化创新积分评价核心指标,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分层分类管理,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精准画像。

    “‘创新积分制’在引导金融资源、促进精准施策等方面起到显著作用,成为推动科技金融工作的重要政策工具,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科技部三司有关负责同志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去年8月,科技部发布《“创新积分制”工作指引(全国试行版)》,河北、四川、湖北等省均发文并推广应用“创新积分制”。各地积极打造积分贷、积分投、积分融、积分保等多元化产品,形成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创新积分制”写入七部门联合发布的文件,强调通过央地联动推进全国科技金融工作,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优质金融服务,在国家层面加大力度宣传推广的同时,进一步凝练典型做法和案例。

    精准画像识别企业“好苗子”

    为有效破解科技型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题,科技部设计出一套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创新积分制”,意在打通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建立健全优质企业发现机制,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向优秀企业集聚。

    “创新积分制”通过对企业创新投入、创新产出、成长性等方面进行测评,精准识别和有效发现创新能力强、成长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将政府公共数据、银行金融服务、企业融资需求三者有机协同。银行则利用企业创新积分评价结果作为信贷风控模型的补充,将企业创新能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授信额度。

    记者了解到,“创新积分制”实施近五年来,科技部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10余家银行设立推出“创新积分贷”专项金融产品,将创新积分融入银行授信模型,对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提供无抵押信用贷款,极大提升了企业享受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便利度。

    在各地创新探索方面,湖北给出的成绩单让人眼前一亮。比如,中国工商银行湖北省分行设计科创中小企业打分卡,设置行业、定性和风险三个调整系数,系统根据“白名单”自动匹配测算单户授信额度,实现批量授信。截至2024年末,全省金融机构运用创新积分累计发放贷款513亿元、支持科技型企业1.17万户。“创新积分信用贷款”模式进一步提高了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精准性,支持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

    与科技创新专项担保等联动实施

    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精准画像,既是“创新积分制”的最大亮点,也是《政策举措》提出的未来发力方向。

    为进一步优化创新积分指标体系,2024年9—11月,科技部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启动了“创新积分制”专题调研,通过深入10个城市的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创新积分企业和银行等进行现场调研或座谈,广泛征集各方对创新积分核心指标的意见建议。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聚焦科创价值属性,从创新价值链角度评价企业的科技‘底色’、科技‘成色’,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精准画像,研究形成指标更精简、导向更清晰、操作性更强的核心指标。”科技部三司有关负责同志表示,依据《政策举措》要求,还将持续深化“创新积分制”科技金融应用场景,强化重点领域分类管理,形成企业梯度培育库。

    具体而言,继续加强与科技创新再贷款、专项担保计划等金融政策资源对接,拓展创新积分在银行信贷、科技保险、股权融资等领域的应用场景,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创新积分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与此同时,将进一步做好宣传推广,总结典型案例和特色做法,引导地方整合政策资源、探索创新服务模式,推动各方形成工作合力。

    《政策举措》提出,健全创新积分制与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专项担保计划联动实施机制。这一要求已在实践中取得进展。

    “通过科技创新再贷款和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的联动实施,创新建立‘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引导商业银行定向扩大对符合条件的积分企业的信贷投放。”科技部三司有关负责同志说,2024年,科技部依托“创新积分制”对52万余家企业开展数据征集及创新积分评价筛选工作,遴选了71435家符合条件的企业,推送给21家全国性国有银行,并分批向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推荐。2024年,有31个省(区、市)落地专项业务1.22万笔,业务规模达384.92亿元,其中,小微企业业务规模占比为92.43%。

    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河北、安徽、重庆、陕西、广东、湖北、云南等地积极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例如,河北省科技厅设立了1.47亿元专项资金,对不良贷款损失按比例给予补偿,带动8家合作银行共向科技企业发放贷款3107亿元;安徽省建成省市县三级科技融资担保体系,持续推广“科技担”模式,全省累计开展科技融资担保业务1528.81亿元、21260户(次),其中,2024年新增369.73亿元。

    多措并举推动政策红利竞相释放

    《关于实施支持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的通知》明确,依托“创新积分制”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中筛选的备选企业,纳入融担计划支持范围;《关于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指出,要高质量发展“企业创新积分贷”业务,扩大“创新积分制”评价范围至全部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建立省级“创新积分”数据库,在全国范围推广“创新积分制”。

    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在各部门各地的有益探索中,创新积分得以与资本精准对接,成为科技金融工作的重要抓手。

    谈及当前推广“创新积分制”的难点堵点,科技部三司有关负责同志坦言,“创新积分制”实施面临的难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政务信息数据共享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创新积分应用场景有待进一步丰富,积分融资风险分担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等。

    直面挑战才能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下一步,我们将从强化政务数据融通、强化积分产品创新、强化积分配套政策等方面,持续推动‘创新积分制’再创新。”科技部三司有关负责同志说,将助推“创新积分制”服务“一网协同”,按照公共数据开放有关要求积极推动政务信息系统共享。同时,持续拓展积分应用场景,探索建立适应更多维度多场景的量化模型,推动股债贷保等金融资金为不同阶段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服务。

    在强化积分配套政策方面,科技部等部门将建立风险分担机制,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差异化激励考核机制,鼓励相关银行的科技支行或科技金融中心等专营机构开展创新服务,提高常态化可持续化服务的能力。此外,创新财政投入支持方式,完善贷款贴息等风险分担配套政策,鼓励各地方设立风险补偿资金,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融资风险分担机制,引导更多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银行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