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040090)
4月3日,沪深北交易所同步出台《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自2025年7月起实施。这一政策的出台,既是落实证监会《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试行)》的“操作指南”,也是我国资本市场在交易公平性、风险可控性层面上的一次重大制度突破。技术狂飙突进的量化交易被纳入规范发展的轨道。
我国量化交易发展10余年,已占A股成交量的三成,其“双刃剑”效应不容忽视:一方面其提升了市场定价效率,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异化为“市场捕食者”的苗头。我国股市有着独特的国情市情,2.2亿多投资者中,中小投资者占比达到96%。程序化交易凭借速度优势,再加上复杂的算法模型,很容易对中小投资者形成“降维打击”。在实践中,量化交易引起的技术失控也引发过“乌龙指”事件。因此,加强对量化交易的监管,以更好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就显得十分必要。
此次出台的《细则》,给狂奔的“算法快车”装上刹车系统,用精准化治理思维进行制度创新,也兼顾了“包容创新”与“风险防控”的动态平衡。
为高频交易设定“减速带”。构建“申报速率限制+撤单频率管控”的双保险,约束异常交易行为。以“瞬时申报速率异常”和“频繁瞬时撤单”为例,盯紧前者,防范高频交易用海量订单给交易系统造成压力;监管后者,打击“虚假挂单诱导价格”的涉嫌操纵行为。此外,明确高频交易标准,并作出差异化监管安排,实行差异化收费标准等,这种从技术参数入手的监管思路,既保留了量化交易提升市场流动性的作用,又通过量化指标给技术套利划出了边界。
“合并监管”,防范算法共振风险。创新性提出“合并监管”原则——对同一机构管理的产品实施整体交易行为监控。这种穿透式监管可以有效封堵量化交易通过产品分散化操作规避监管的漏洞。例如,当市场剧烈波动时,算法模型可能触发大量产品同步交易,形成“机器共振”效应。将此类行为纳入“短时间大额成交”监控范畴,促使机构强化整体风险控制,防范技术趋同而引发系统性风险,为市场平稳运行加装“安全阀”。
弥补投资者保护短板,减小对中小盘股票的潜在影响。过去,部分量化机构在中小盘股上实施“蚂蚁搬家”式小幅拉抬打压,较难触发监管。此类交易行为可能消耗个股短期流动性,引发股价快速波动。此次从限制频繁拉抬打压的角度设置了相应监管指标,引导程序化交易适当分散交易,减少对个股的冲击,填补了监管空白。
规范量化交易,不是简单限制发展,而是通过制度设计,引导行业高质量发展。监管红利的释放,将重塑量化行业的价值坐标。过去,一些量化机构沉迷于“挖因子、拼算力”的军备竞赛,部分策略同质化严重。高频策略套利空间被制度性压缩,将引导量化交易从“市场波动放大器”转变为“市场流动性稳定器”,与基本面投资形成良性互补,这不仅有助于防控风险,还将推动资本市场生态发生深层次变革。当市场博弈更多回归企业价值、行业前景等基本面要素,这种生态调整与注册制改革、强化信披监管等政策形成合力,将有力推动我国资本市场更加成熟。
(责任编辑:关婧)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